太平歌词来源于哪里(太平歌词是什么意思)
太平歌词来源于哪里(太平歌词是什么意思)
在北京人的印象里,太平歌词一直是传统相声的配角儿,甚至被认为已经濒临失传,事实上它是咱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说起遗产,咱们就必须追根溯源,看看这份遗产到底是谁留下来的,但是当我关注太平歌词的出生年月的时候,却发现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
版本一:名人效应
清朝末年,慈禧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表演,赵星垣表演完后得到了慈禧的赞赏,直呼他颂扬的是国泰民安,以后你唱的这个就叫《太平歌词》吧,您看,就是因为赵星垣在为慈禧太后服务的时候牢牢地把握住了宣传口径,所以受到了嘉奖
而《太平歌词》就这样被正式命名了,但是话说回来,这个版本是传说还是历史,尚没有定论,因为我又查到了第二个版本
版本二:军旅歌曲
这个版本的发生时间是明末清初的时候,据说太平歌词这名字在顺治年间就有了,比慈禧那个版本早了得有200年
其中太平歌词的太平二字,正是源于明末清初的战争当中,也就是说战争中的士兵们无所消遣,所以就随口哼着小调儿自娱自乐,小调儿当中又加了些关于打仗的词儿,内容无非就是咱当兵的人,或者打靶归来之类的
而用书面语言来形容就是鞭磕金镫响,齐唱凯哥还,从清末民初开始,太平歌词就成了相声表演的一部分,咱老说相声讲究四门功课,说学逗唱,很多人一说唱都以为是唱歌,其实那是学的一种,因为相声本功的唱指的是《太平歌词》
因此《太平歌词》能够流传到今天跟相声演员是分不开的,相声圈儿里侯宝林,侯跃文父子,京剧界的梅家,谭家,在咱北京的曲艺剧圈里,父一辈子一辈的传承方式非常多见,而且造就了不少业内精英,而《太平歌词》的传承人王双福也是打老家儿那儿学来的手艺
无论是传承人王双福,还是他的父亲王本林,或许大伙儿都不太熟悉,但是顺着王本林再往前数,咱们就能碰着老熟人了,他就是马三立马先生,论辈分,王双福算是马三立老先生的徒孙,绝对是师出名门
但是有人说太平歌词其实都是一个调儿,并不难学,其实不然,其中还包括连珠板,小甩腔,还有陈韵,一副玉子板当伴奏,还要合辙押韵朗朗上口,越简单的事儿往往做起来难度越大,所以要想唱好太平歌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儿
太平歌词的唯一伴奏工具就是那副小竹板,它是唯一的伴奏乐器,甭看它唱得比较简单,却有一个贵气十足的名字‘玉子’有这么一说法,在一篇名为《御赐和玉子》的文章中是这样说的因为慈禧赏赐过进宫表演的相声演员一副竹板,所以人们就把这副竹板称为御赐‘玉子’是御赐的讹音
当然,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旧社会演员为了抬高身价儿而进行的炒作行为,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因为竹板的自身实力,小竹板长11厘米,宽5厘米,厚半厘米,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,如果物体的长宽发生变化的话,敲击出来的声音也不同
就好像咱们看到的编钟一样,大小不同才能敲出不同的旋律,而小竹板的长宽高,决定了竹板敲出的音质,声音极其清脆,就像是玉器发出的撞击声,所以这副小竹板才得名叫玉子板,玉子板是两块,一块上边大拇指跟虎口这卡着,也就是夹着
另一块搁四个指头上,无名指扣它一下,后边俩指头托着,这就可以打出声音了,可谓台上十分钟,台下十年功
在天桥矗立的八大怪铜像当中,号称‘穷不怕’的相声演员朱绍文一边拿着太平歌词的玉子板,一边半蹲着,看似很兴奋地在地上写字儿,那会儿的相声演员撂地摆摊儿,布好了摊儿之后,不能马上开始,得等观众多了才能开说,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,相声演员在正式开始表演之前,都会表演一段白沙撒字
这白沙撒字就是用白色的沙子写字儿,不能干写,嘴里边还得唱着,唱的正是《太平歌词》如今在天桥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相声大师穷不怕朱绍文先生的铜像,这座铜像所表现出来的正是白沙撒字,从穷不怕朱绍文在天桥演出开始,太平歌词就被相声艺人引入了‘唱’活儿
也成为了相声演员的一门基本功,一直延续到了今天,解放前的相声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,如果不会,那么说学逗唱四门功课您就短了一门儿,这样会被同行瞧不起,不但在行儿里地位低,而且收入也跟别人没法比
由此可见,会不会唱太平歌词绝对了一个相声演员是否专业,不过在老调儿太平歌词的唱法上旋律比较单调,缺乏韵味儿,所以有些艺人就加以改良,到清末的时候有了较大发展,而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曲目,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王兆麟等人,后有秦佩贤,王本林等人都是唱太平歌词的代表人物
不过到了解放之后,相声演员门槛儿降低了,要求也没那么严了,所以能唱太平歌词的相声演员也就不多了,如今会唱太平歌词的,能把它唱好的人是越来越少了,它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军队当中,时至今日已经上百年了
从开始的士兵自我消遣的小调儿,到如今的老北京文化遗传,它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,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,如今行儿里有句话,要听原汁原味的太平歌词就听王双福的,所以它不仅是老北京小曲,更是老北京唱出来的人生百态!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欢迎关注,转发,点赞,一键三连!
下一篇:没有了